清城178項目助推“跨越年”精彩開局
“宜工、宜商、宜游、宜居” 四大中心詮釋幸福清城
宜工中心——建設環珠三角高端產業成長新區
俗話說“無工不富”。清城區緊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繼續大力實施工業園區化發展戰略,以強有力的措施讓“宜工中心”有載體、有支柱、有品牌,實現工業發展的新跨越。
按照規劃,清城區確立了“建設兩個工業基地、培育兩大工業強鎮”的發展目標,以有色金屬加工制造業基地、綠色陶瓷產業基地為主要載體,用5年時間,將石角鎮打造成工業產值超1000億元的工業強鎮,將源潭鎮打造為工業產值超500億元的工業強鎮,使清城區成為珠三角最具成長活力的“宜工中心”。
2011年,清城區將加快構建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大力引導有色金屬、建材陶瓷等支柱行業延長產業鏈條、發展深加工、引進優質項目,加快上下游產業集聚,形成優勢產業集群,力爭今年有色金屬行業產值達到600億元,三年內突破1000億元。同時,以工業園區化為抓手,積極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引進發展機械模具、精密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工業產業向多元化、高端化發展。
宜商中心——“龍頭”項目集體發力
華南工業品博覽城、華南陶瓷營銷中心、國際名車城、華南裝飾城……一個個面向珠三角、輻射大粵北的現代化商貿物流項目將在不久的將來崛起清城。
清城區充分借助清遠“廣貨北上”交通樞紐的優越地理位置,根據城區的現狀,確立了“城西商貿物流集聚帶、高鐵站商貿物流集聚帶、舊城中心商貿集聚帶”的規劃,以中心城區為主軸,三個中心鎮為副軸,以新市區城西大道—人民路沿線、舊城區先鋒路—橋北路商貿集聚帶為重點,科學布局一批專業批發市場、大型購物中心、現代物流中心,高水平、高起點做好“宜商中心”的發展規劃。
2011年,清城區將高標準、高質量抓好引進項目的建設,力促華南裝飾城、農產品批發市場、華南陶瓷營銷中心、國際名車城、華南工業品博覽城、時代廣場、置業文化商貿中心、大潤發商場、沃爾瑪廣場、毅誠廣場等項目在年內動工一批、建成開業一批。大力加強招商引資,繼續引進一批規模大、帶動力強的“龍頭”項目,促進商貿物流業規模發展、集聚發展,迅速形成“宜商中心”雛形。
宜游中心——“兩圈一帶六品牌”初具規模
清城區旅游資源豐富,如何將優勢資源轉換為實實在在的旅游收入?清城區按照打造華南休閑度假旅游勝地的定位,整合提升現有景區,加快開發優質資源,形成“旅游產業新格局。
“兩圈”即北部(東城街、飛來峽鎮)生態旅游度假圈和南部(洲心街、橫荷街、石角鎮)商務休閑度假圈;“一帶”即北江沿線旅游帶;“六品牌”即漂流刺激之旅、北江風情之旅、溫泉舒適之旅、商務休閑之旅、美食開心之旅、農家鄉情之旅等品牌,從而在珠三角乃至境內外打響具有城區特色的旅游名片。到2015年,力爭接待境內外游客1000萬人次以上,旅游總收入45億元以上,使清城區實現從旅游中轉站到旅游消費目的地的轉變。
2011年,清城區將大力引導現有的國家
宜居中心——華南休閑宜居名城
清城區是市政府所在地。城鄉建設管理事關城區的形象,事關城區的可持續發展。為建設大廣州衛星城和華南休閑宜居名城,清城區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見成效,三年上臺階,四年大變化”的城市發展思路,重點推進“一主線”(北江兩岸)、“四板塊”(新市區、東城新區、飛來湖周邊、碧桂園及美林湖區域)的開發建設,努力實現城市版圖的大擴張和城市品位的大提升。到2015年,使北江以北中心城區面積擴大10平方公里左右,市區中心人口接近80萬人,基本建成配套更完善、環境更優美、品位更高尚的華南休閑宜居名城。
2011年,清城區將繼續大力實施城市“東擴”、“西進”、“名鎮”戰略,擴大城市范圍,拉開城市框架,提高城市發展承載力。同時按照“投入不減、力度不減、勢頭不減”的要求,大氣推進城市建設,全面提升城市品位。繼續全力配合市“十個一批”重點交通、城建項目建設,構筑起與珠三角無縫對接的立體交通網絡,加快廣清同城化進程。
■“十一五”成績單
非凡五載 完美收官
2010年,清城區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三個重大突破”:生產總值突破300億元,工業總產值突破800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10億元。在全市主要經濟指標排名中,清城區取得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農民人均純收入、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七項指標總量全市第一和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農民人均純收入、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六項指標增速全市第一的優異成績,為“十一五”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十一五”期間,清城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整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10年清城區生產總值300億元,對比2005年增長3.17倍,完成工業總產值870億元,對比2005年增長11.16倍,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06億元,對比2005年增長4.88倍,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6.4億元,對比2005年增長2.1倍,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72.1億元,對比2005年增長7.4倍,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經濟發展預期目標,全區經濟總量接近珠三角地區中等發展水平!
工業農業 發展迅猛
“十一五”期間,清城區以超人的膽色和魄力,成功打造了有色金屬、電線電纜、建材陶瓷等一批支柱產業,并形成集聚發展的強勁態勢。目前,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l59家,規模以上工業產值839.4億元,成功打造了新亞光電纜、遠光電纜、盈泉鋼制品等一批年產值超10億元的工業企業,擁有“新亞”、“光”牌兩個“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再生銅都”,省有色金屬加工制造業基地,省市共建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等一個個工業園區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成功的范例。
在發展現代工業的同時,農業穩步發展。2010年,全區農業總產值24.9億元,全區農業深加工企業發展到100多家,成功培育了震興、天農食品等20家農業龍頭企業和生產基地;“鳳中凰”、“鳳翔”清遠(麻)雞、天農牌冰鮮鴨、飛來峽冰糖桔等品牌已經深入人心,在海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
第三產業 持續繁榮
2010年,全區完成第三產業增加值99億元,完成商品銷售總額215.5億元,成功培育了義烏商貿城等商業龍頭,城西大道—人民西路商業物流中心。旅游業持續興旺,“十一五”時期共接待游客超過220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79.8億元,擁有國家
招商引資 勢頭強勁
“十一五”期間,全區引進項目近600個,合同投資金額近1000億元。成功引進了云南銅業等全國知名企業;引進了義烏商貿城、清遠銅交易中心、華南裝飾城、國際名車城等商貿物流業“龍頭”。2010年全區實際吸收外資1.07億美元,對比2005年增長了3.85倍。滾滾激流,百舸競渡。千年古邑清城,迎來了客商投資興業的春天,呈現出一派蓬勃活力和盎然生機。
城鄉建設 日新月異
“十一五”期間,清城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打造大交通。建成和投入使用清遠大道、鳳城大橋、廣清高速、武廣高鐵清遠站等一批重大工程。沿江一路、沿江二路、沿江三路、“西出口”、東湖路、麥圍大街、筆架橋及周邊道路、匯祥路等一批市政道路的改造成功,讓這個古老的城市煥發出無限的青春。改造和建設中山公園、鳳城文化廣場、鳳城公園、筆架廣場等一批廣場、公園、市場、停車場等項目,大手筆投入,進行城市美化亮化工程建設,讓整個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強勢推進農村道路硬底化、道路亮化、自來水進村入戶,泥磚房改造等惠農工程。大力開展城鄉清潔工程,讓廣大群眾生活更加幸福和安逸。
各項事業 蓬勃發展
大力發展各項事業,建設幸福新清城。2009年,清城區成功創建為省教育強區,成為非珠三角地區首個省教育強區,率先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全區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3%,華僑中學創建成為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科技文體事業齊頭并進。順利通過國家科技進步考核,成為全市唯一的科技進步達標縣區、廣東省體育先進區。清城區連續七屆被評為廣東省雙擁模范城。人口與計生工作躍上新臺階,連續12年被評為省計生工作先進單位,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
新春的年味還未散去,清城區就迎來了2011年的精彩開局。
據了解,本次簽約、動工、剪彩重點項目包括有工業、農業、房地產業、商業旅游服務業、水利工程、市政工程、電力工程、交通工程、社會事業工程等項目,項目之多,投資之大為歷屆慶典少有。
清城區在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標任務的基礎上未雨綢繆,在2010年先人一步,謀劃2011發展大計,部分重點項目已在2010年提前實施,快速推進。同時,清城區還依托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區域優勢,以敢為人先的精神和勇立潮頭的氣魄,狠抓經濟社會建設,各項經濟指標連續七年領跑全市,雄居排頭兵位置。2011年,清城區將通過全力建設“宜工中心、宜商中心、宜游中心、宜居中心”,為實現“跨越年”而努力奮斗。面向“十二五”,清城區確立了“瞄準比拼珠三角”的新藍圖,力爭到2015年,全區生產總值超過6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超過8萬元,經濟社會發展接近珠三角先進地區水平。